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,人口老化越趨嚴重,老人安養成為每個國家所重視的問題,現今的療養院仍多半已機構、管理者為重,如何把機構化轉變成在地化,管理者與被照顧者彼此之間的溝通,成為當前首要趨勢。
安養院的設置
在丹麥,一個看重社會福利的國家,正著手於建造一間社會化的安養院,他們希望安養院未來能廣泛設置於一般都市或市區,而不再是位於較偏遠的地方,他們也試著在內部空間上建造符合社會大眾的設施,並且可以提供一般人使用,讓老人生活更加融入年輕色彩,而不是置身於社會之外,我想在北歐已經有許多地方已能達到如此,台灣人應以此作參考,多加重視安養院的設置與跟老人之間如何去的互動,增進社會的溫暖與歸屬感。
管理者與人性尊嚴
目前許多國家的療養問題仍比較重視於管理者的方便,像是如廁這類的事情,常常會讓年長者失去隱私權,一方面是省去管理員為避開而避開的麻煩,另一方面則是安全的顧慮,不過如今已發明出一種自動吊帶設備,可以把行動不便者帶至廁所,並且能確保如廁者的安全(吊帶是輕浮於空中)待一切準備就緒管理員便可以暫時離,這不僅讓他們保有隱私權也讓他們擁有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。
多元文化與需求
21世紀,一個全球化世代,每個國家皆融入許多外來的族群,文化與生活習慣往往有許多差異之處,因此在老人安養問題上應需有不一樣的設計與想法。丹麥近年來嘗試去詢問不同族群間的不同,甚至參訪他國的在地民俗風情,親自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,以便更加了解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不同。台灣雖然土地面積不大且四面環海,但追朔往日痕跡,卻是一個民族大熔爐,不僅僅有漢人與當地原住民,還留有往日殖民者的文化古蹟,近年來更有許多新住民移居,因此如何能創造出多元化的環境氛圍,給予年長著一個舒適的安養環境,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!
見習與訓練
對於年者來說,做多少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溝通,這能使他們感到尊重,而如何做也很重要,像是在配製食物方面,美感,取決於一切,有些時候年長者們會有不想進食的情形,若食物不能引起食慾,那麼做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。
在台灣的管理者訓練只需110小時,而在丹麥他們卻需要花14個月來做訓練!我認為我們應多多重視此處的問題,讓年長者們感受到尊重與好好享受晚年的生活。
少子化與醫療技術的進步,造成人口老化的趨勢,國際間的安養問題層出不窮,我們該如何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?如何與年長者相處?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相信未來的我們只要用心於此處的問題,必能有所進步,讓生活的空間更多元,更溫暖!
留言列表